家长总提别人家孩子致孩子失控 可能会毁了孩子

“我特别怕爸妈说‘你看××家的孩子……’,每次跟他们比,我都完败。现在爸妈带我去聚餐或者参加活动,只要有‘别人家孩子

        “我特别怕爸妈说‘你看××家的孩子……’,每次跟他们比,我都完败。现在爸妈带我去聚餐或者参加活动,只要有‘别人家孩子’在,我都不去,要不然又要被说一顿。”近日,本报成长热线接到了一位小学五年级孩子的电话,他觉得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已经变成他的无形“对手”,很是苦恼。教育界人士表示,家长总是拿别人来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,从而否定小孩,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的心理,还会燃起孩子嫉妒的小“火苗”

 

        述说

        总提“别人家孩子”,孩子当场失控

        陈鑫(化名)在电话中表示:“爸妈总是说××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,说我能学到别人家孩子的一半就心满意足了。从我懂事起,父母就喜欢说堂哥如何如何优秀,后来他高考考砸了,他们又开始说表姐如何如何优秀。上周末,我去同学家玩回来,妈妈的脸色当时就阴沉了。晚上,妈妈帮我辅导功课,我正在认真思考,妈妈突然又开始批评我:‘你看你,人家玩,你也玩,你就不能多学习学习,笨鸟就要先飞啊……’这些话真让人受不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 说到儿子拒绝参加各种家庭聚会,陈鑫妈妈李女士有些气愤地说:“中秋节那天晚上,他姨妈、姨父一家三口到家里吃饭。”陈鑫表姐在南宁另一所小学读六年级,成绩一直非常好,双科都上了95分。那天晚上,大家在吃饭的时候,就谈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“都是一家人,陈鑫双科才70多分,考得这么差,我都觉得抬不起头,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。”李女士说,她和老公一直当着亲戚的面训斥陈鑫,批评复习不认真,考试不仔细,平时读书不努力,两人越说越激动,陈鑫一直低着头。突然间,“还有比我考得更差的,有什么了不起。表姐考得好,那就让她给你们当女儿啊。”还没等大人们反应过来,陈鑫抓起桌上的汤勺,狠狠朝表姐扔去。孩子的哭声,家长的批评声,家里顿时乱作一团。

        “我家里也有一个‘别家的孩子’,他每次考试成绩都比我好,参加课外活动比我积极,而且上网除了查资料外,从来不玩游戏。”在南宁某中学读初二的李皓(化名),说起这个“别人家孩子”也是一脸苦恼。李皓口中的“别家孩子”不是别人,正是他爸爸同事的女儿,也是他的同班同学陈敏(化名)。但搞笑的是,陈敏家中的“别家孩子”恰恰是李皓。“虽然李皓的综合成绩比我差一点,但他的数学成绩比我好,每次我爸都会说,人家李皓每次都考90多分,你要数学再好一点,肯定能排到班级前十。”陈敏每次听到这话,也很不爽。两人关系也从两小无猜,逐渐变成现在见面无语。

        家长

        拿孩子做比较,就是想给他压力

        上节提到的陈鑫妈妈李女士说,她从小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,工作能力也很强,前几年辞掉了白领工作,自己开了一家外贸公司,手下有十几名员工。

不管李女士本人如何优秀,可每次一说起自己的儿子,她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。“儿子成绩好,我也有面子啊。”李女士说,其实,她也清楚,孩子平时学习也很努力了,可能是学习习惯不对,成绩就是难提高。

        “俗话说,近朱者赤。”李女士表示,拿儿子跟成绩好的表姐比较,是想让儿子感到压力,有压力才会有动力。“我就不信,我生的孩子会差到哪里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 “拿儿子成绩跟同事孩子比,好像成了习惯,就是想让他奋起直追。但孩子听了这些话的感受,我还真没认真想过。”上文提到的李皓爸爸说。而陈敏妈妈则表示,相互比较是为了让孩子不要骄傲,还可以更努力。

        专家

        “别人家孩子”可能毁了自家孩子

      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欧静怡分析,马斯诺五大层次需求理论中除了最为基本的生理需求(吃、喝、睡觉等),还包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,家长总是拿别人来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,从而否定小孩,久而久之,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的心理,“就像一个孩子在学弹琴,家长总是站在旁边训斥,即便这个孩子最后学成了,也只不过是一个弹琴匠,而不是一个艺术家。”

        “一个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还未完全成型时,千万不要过多否定你的孩子,说他们不行,其实人的潜力是巨大的。”欧静怡说,孩子与孩子还是不一样的,不能够一概而论,“可能有的孩子适合成为科学家,有的孩子适合成为艺术家。”

        南宁某小学班主任吴玫丽说:“家长之间这种攀比的心理很普遍,这是家长功利思想在作怪,强行将自己的期望投注到孩子的身上,对孩子成长没有太多好处。如果不消除这种心理,反而会害了自己的孩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认为,家长的这种攀比心理是应试教育的产物,人为的消除是不可能的。“压力放在那儿,不攀比是不可能的,考不上大学怎么办,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,哪个家长也做不到放任自流地让孩子想做什么做什么,关键还在于合理地引导,而不是一味地施压。”

        “一名合格的家长,首先要陪伴孩子成长,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;其次要按照规律来教育孩子,而不是机械和功利化地攀比。”吴玫丽老师建议,家长们放下攀比心,多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,多跟孩子沟通,让孩子在家长的平常心中健康成长。

猜你喜欢
  • 智能科技的较量!问界M9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独特地位

  • 鸿蒙智行赋能问界新M7,“三智天花板”比遥遥领先更领先

  • 冬季安全“守护者”, 问界新M7主动安全实力碾压

  • 问界M9底盘实测曝光,兼顾智慧与越野

  • 2023成都时装周开幕式:艺术与民族时尚碰撞 点燃激情!

  • 征服时尚圈,进驻买手店,红豆舒暖鹅绒服走俏海外市场